上一周刚说了猪价怎么都没有别的趋势动一动,但这一周整体看来猪价算是稳住了。但稳住也不是很安分,就是在15元/公斤附近反复横跳。但这种价格的平静似乎总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。
生猪养殖这个整体大的行业,它不同于服务业、快消行业靠创意,或者某些空泛的概念就可以博人眼球。对于这种“短平快”的行业来说,摆脱规律桎梏其实就是发现和引爆收益的点。
对于生猪养殖这种周期性循环的行业,遵循硬性标准反而是可以立足和发展的必备条件。对于目前胶着的猪价行情,其实小编倒认为最好提前习惯。我们总说要熨平“猪周期”、规避“猪周期”。其实熨平了、规避了的结果就是像现在这个短暂平和的一周一样,价格稳定,利润稳定,并不刺激,但也饿不死。
抛开猪价这个生死关我们先不谈,就单纯去看生猪养殖这个行业,到现在说好说坏的人都有。“家财万贯,带毛不算。”老话说尽的。小编从大学念书就开始跟畜牧打交道,到现在也十一年了,养殖业从业者从小规模到大集团,但凡能立住脚跟的都是百折不挠意志力极其顽强的人。这在其他行业是很罕见的,所以多少次听养殖户说:“不养了,改行算了。”这种丧气话,小编没有一次相信过。
在生猪养殖这种周期性行业的公司,只有两条路能通向伟大,一条是在马上周期结束的时候已经充足准备好粮草,建足产能;一种是以一种韧劲十足的精神对抗周期,通过优化工艺、细致入微地雕刻每一步去降低成本,提高溢价,用时间来变现投入。
前一条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,颇有一种赌和运气的成分在,后一种则是目前主流头部养殖集团之前在做的事情。但2019年的这场猪周期基本是把这两条路同时开放给所有参赛选手,资本下场参与角逐,核心养殖公司股价实现两年十倍上涨,此时,生猪养殖行业已经具备穿越周期桎梏的能力,迈入成长性行业发展的轨道。
再反观低迷的猪价,这似乎是一个很矛盾的结论,一方面生猪养殖整体从稚嫩跨入拥有话语权、稳健发展的新阶段;一方面是持续低位拉扯的胶着猪价行情。
但其实很哲学,道路是曲折的,前途是光明的。所以小编在开头就讲不如就尝试习惯现在的猪价,也许未来整个行业就是如此稳健,突然大富大贵的场景会很罕见出现。
说完整体行情,大家要调整心态,这行业能干,还是初升的太阳大有可为;那再来说说短期猪价走向,这个不停打击从业信心的大恶魔。
周期性行业的美妙就在于你明明知道它的规律,但就是搞心态。现在随便揪出来个从业者,肯定会知道猪价跌完接下来肯定就是上行期。但就是这个跌的过程特别熬人,这种感觉就像是在沙漠里行走,又热又渴,指路的人跟你说顺着这个道一直走就有绿洲,不仅有冰可乐甚至还有小烧烤……但就是不告诉你这个道你要走多久。
但可以预知的本轮猪价的转折点出现在中秋或者十月之后。为什么会有两个时间点呢?因为本轮养殖产能去化之前,还前置一个降体重的过程。春季由于养殖户刻意压栏赌行情,导致当时出栏生猪中大肥占比一度超过30%。而我国生猪出栏的普遍均重在110-120公斤之间,虽然8月上旬出栏活重降到了129公斤,但这一水平跟今年3月份无甚差别,仍处高位。去肥猪的过程会导致两个结果:
1、如果去肥猪的过程发生在中秋节前,大量肥猪出栏将会对中秋节惯例涨价造成冲击,8-9月现货猪价大幅压缩。
2、如果去肥猪的过程发生在十月之后,那再叠加惯例应当出栏的肥猪,无疑会将生猪价格送入更深的低谷。
无论去肥猪的过程出现在哪个月,都会增加当月30%生猪供应,这无疑会让本就低位的猪价雪上加霜。但从目前来看,这一过程出现在中秋之前概率更大。
距离本轮猪周期结束还为时尚早,需要步步为营,精打细算。对中小养殖户策略仍为:应出尽出,保本才有反击之日。